close
科技日報:擴大人才朋友圈 天津高校這麼做

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科技日報:擴大人才朋友圈 天津高校這麼做 2018-08-03



科技日報(2018年8月2日 08版)

(本報記者 孫玉松)今年暑期,天津各大高校也鉚足勁頭,掀起瞭新一輪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熱潮。與以往僅註重物質“刺激”,給予高額科研經費、安傢費,解決子女入學和戶口等“硬件”不同,新一輪的“尋人”計劃變得理性而務實:更重視政策軟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建設;更加註重科研生產一線“風吹雨打”對人才的鍛煉培養。

南開大學:“雙聘”吸引更多“外援”

日前,南開大學統計學科建設研討會暨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傢科學院院士馬志明被聘請為首任院長。與以往二級學院院長非“自己人”不可,首任“掌門”馬志明人事關系等並沒有轉隸南開大學。這得益於南開剛開始推行的包括“雙聘院士”等新一輪人才引進新政策。馬志明也是南開實施這一人才新政後的首位受聘者。不求人才所有,但求人才為我所用,南開人形象地把這一制度比作足球市場上的“球員租借”。

為瞭持續增強人才吸引力,7月13日,南開大學正式推出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改革新舉措: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發達國傢國傢級院士和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具有國傢級人才稱號的學校高端人才崗位申報者和優秀青年人才的引進,無需經學院(單位)教授會議審議、校外同行專傢評審環節,可直接報校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鼓勵支持各學院自主引進學科頂尖人才,對於學科發展急需的優秀人才的引進,可直接走學校的“綠色通道”,采取“一事一策”靈活方式,經學校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就可制定系統的聘任和待遇支持方案。

“追求卓越是我們人才工作終極目標。”7月23日,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加快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傢、頂尖人才和學科領軍人物,對於推動學科發展、推進學校人才強校戰略實施非常重要。”

“通過設置‘雙聘院士’崗位,引進更多兩院院士來學校工作。我們希望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優化引進環節,提高人才引進效率。”南開大學人事處處長張伯偉介紹說:“推行人才引進綠色通道舉措,使得引進人才的流程得到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引進高端人才時,簡化瞭相關引進程序與環節,適當減少瞭外審環節,在避免信息外露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加快瞭我們引進人才的速度,提升瞭人才引進工作的競爭優勢。”

在張伯偉看來,南開這一輪人才新政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簡單,可操作”。對此,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孫紅文深有感觸,他說:“以前人才引進和評定工作時間拖得長,其中有人才就耽誤流失掉瞭,這次新的政策舉措,對於二級學院,尤其是相對偏僻冷門的專業快速引進人才非常有利。”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記者瞭解到,人才引進政策推出後,南開大學還將圍繞定崗定編、新聘期崗位聘任、績效考核體系和績效獎勵辦法等陸續推出更多改革辦法。

天津大學:借力培養青年才俊

7月16日下午,天津迎賓館,一場名為“推動工程科技區域智庫建設的”研討會在此舉行。會後,一個名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天津研究院”的全新科研學術機構也因時而生。研究院將以建設國傢高端科技智庫作為核心任務,吸引聚集高端工程科技人才,形成中國工程科技新高地。而這一研究院掛靠單位正是百年老校天津大學。

“天津研究院的掛牌成立,是學校‘請進來’人才培育政策的最新體現。依托中國工程院的人才智庫資源,也將加速學校工程技術相關學科青年人才培育和成長。”7月23日,天津大學黨委宣傳部負責人對記者介紹說。

與一墻之隔的南開大學不同,為瞭擴大學校人才“朋友圈”,天津大學不斷加大與包括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在內的一大批海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合作,並借他們的力量加速學校的青年人才梯隊培育和建設。

記者瞭解到,早在2015年,天津大學就出臺瞭《關於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幹意見》,探索各種人才引進新模式。如今,為瞭引進培育更多學科帶頭人和未來儲備人才,學校又明確把“走出去”“請進來”作為“招賢納士”的重要手段。

“請進來”即學校每年舉辦兩次“北洋青年科學傢論壇”,邀請海內外青年人才來學校進行參觀和交流。並借助論壇,積極宣傳學校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的“北洋學者英才計劃”;“走出去”是指拓展海外招聘渠道,與海外知名高校學聯CSSA,招聘舉辦國大使館、當地校友會以及優秀自費留學生評選機構等密切合作,從多渠道吸引和延攬優秀人才加盟。

據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天津大學就先後舉辦瞭9場海外直聘會,范圍覆蓋美洲、歐洲、亞洲、澳洲,共10個國傢,青年人才引進同比增加瞭34%,僅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就達到5人。

天津工大:面向一線培養“土專傢”

天津工業大學環境化學學院老師嚴峰特別看重自己“科技特派員”這一頭銜。他帶領科研團隊到大港油田采油一線考察調研,反復試驗,最終發明瞭“石油采出乳狀液綜合處理技術”,實現瞭原油脫水和污水凈化一體化。采用這項新技術後,大港油田不僅大大提升瞭生產效率,還能節約25%的成本……

和嚴峰一樣,如今許多天津工業大學的老師都特別看重自己一線的經歷,這得益於學校推出的“借助科研成果轉化反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計劃。作為一所市屬高校,如何在新一輪人才隊伍建設中不“掉隊”?天津工業大學把眼光聚焦到瞭校園內,圍繞著學校的優勢學科和院系,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的新需求,激勵科研人員到生產第一線“櫛風沐雨”,借此走出瞭產學研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人才培養新路。

“工程電磁場與磁技術”創新團隊的科研成果“基於風光互補智能微電網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已形成瞭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無線充電產品,使企業新增收入2000餘萬元;“新型纖維及非織造材料”創新團隊研發的“實維編織復合材料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嫦娥”“神舟”等航天飛行器上……在新的人才政策指引下,天津工大的336名教師先後走出實驗室和課堂,累計為300多傢企業解決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經過生產一線的“淬火”,各類學科帶頭人才脫穎而出。截至今年7月,天津工業大學累計獲得13項國傢科技獎,形成瞭與行業、產業密切相關的先進紡織復合材料、膜分離技術等9大特色優勢學科,申請到國傢級、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000餘項,獲批到位科研經費2.5億元,工程、化學、材料和數學4個學科進入瞭ESI全球前1%。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8/02/content_400683.htm?div=-1

(編輯 焦德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tetayset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